中環恒灃建設有限公司
Zhonghuanhengfeng Construction Ltd.
聯系電話:
15304766660
市政總承包一級 公路總承包三級
建筑總承包二級 環保專業承包三級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總體方案(2023—2025年)》, 全文如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精神,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升全區城鎮化質量和水平,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內蒙古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城鎮化發展實際,堅持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統籌縣城生產、生活、生態、安全需要,堅持科學分類、因城施策、突出特色、強化功能,促進縣城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提升縣城發展質量,更好滿足農牧民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和縣城居民生產生活需要,為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遵循規律、因城施策。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順應縣城人口流動變化趨勢,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一縣一策,分類引導縣城經濟和人口差異化發展,選擇條件好的縣城重點發展,防止人口流失縣城盲目建設。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導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縣城建設;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切實履行制定方案政策、提供公共服務、營造制度環境等方面職責。
——堅持補齊短板、改善民生。突出問題導向,聚焦縣城產業發展、市政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等方面問題補短板強弱項,推動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增進民生福祉。
——堅持嚴守底線、防范風險。統籌發展與安全,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嚴格以水定城,守住歷史文化根脈,防控災害事故風險,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三)目標任務
到2025年,縣域生產總值達到1.2萬億元以上,縣城常住人口占全區城鎮人口比重達到30%左右,縣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明顯增強,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市政設施比較完備,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經濟和人口集聚能力顯著增強,人居環境有效改善,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各具特色的縣城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二、聚焦功能定位,引導縣城分類錯位發展
(四)加快發展城市化地區縣城。推進呼包鄂烏城市群、赤峰通遼區域中心及烏海、錫林浩特、烏蘭浩特中心城區與鄰近縣城組團發展,重點在新能源生產與消納、旅游資源開發、基礎設施互通等方面加強合作,構建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人口資本集聚的現代產業空間布局。支持城市服務型縣城主動承接人口、產業、功能特別是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過度集中的公共服務資源疏解轉移。發揮縣城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等優勢,推進產業轉型和裝備技術迭代升級,著力延鏈補鏈強鏈,形成若干支撐“兩個基地”建設的重要支點。支持沿邊旗市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推動二連浩特與烏蘭察布協同發展,推進滿洲里、二連浩特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加快縣城融入鄰近城市,支持建設與鄰近城市、高鐵站、機場等重要場所快速交通連接線,發展成為與鄰近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補、產業配套的衛星縣城。支持盟市根據城鎮化布局,建設區域副中心城市。
(五)合理發展農產品主產區縣城。推動位于農產品主產區內的縣城集聚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發揮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服務“三農”、吸納縣域內農牧業轉移人口功能,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進產業園區化、規模化發展,培育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增強服務城市功能,建設“菜籃子”、“奶罐”基地。發展適應城市居民消費需求的都市型農業、節水農業和綠色有機農業。發展城鄉一體化倉儲物流、金融、科技、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支持適宜番茄、馬鈴薯、甘薯、葡萄等作物種植地區,以龍頭企業及特色小鎮為支撐,加強與周邊地區聯營發展,提高特色農產品規模及市場占有率。
(六)有序發展生態功能型縣城。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增強公共服務供給能力,開展碳匯林、碳匯草原試點,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發展不影響主體功能的適宜產業。城市周邊縣城要發揮生態屏障作用,建設城市“后花園”,發展生態旅游、健康養老等產業。支持位于大興安嶺、科爾沁沙地、陰山南北、騰格里沙漠的縣城承接生態地區超載人口轉移,整合運用各類政策,推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支持發展體育運動、健康養生、汽車測試等產業,傾斜布局“新能源+”產業。在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黃河重點生態區等區域,實施生態修復、水土保持、污染防治、水源涵養、防沙治沙等項目。堅持保護與治理并重,繼續推進烏蘭布和、騰格里、庫布其、科爾沁、毛烏素、渾善達克等“綠進沙退”工程建設。支持人口流失嚴重的縣城發展生態治理、文化旅游等產業。支持資源枯竭縣城培育接續替代產業。支持邊境縣城強化信息化戍邊、優化配套公共服務布局,增強守邊固邊能力。
三、堅持產業培育帶動,強化縣城集聚發展能力
(七)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堅持以鞏固提升“兩個基地”為抓手、“三區三線”為遵循、保障“四個安全”為底線,優化產業發展空間布局,推進優勢特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重點打造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新能源等產業鏈及產業集群,圍繞龍頭企業建設配套生產加工基地,以縣城為中心推動關聯產業及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發展,形成集設計、制造、粗加工、精加工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全力打造奶業、玉米、肉牛、肉羊4個千億級產業,培育發展羊絨、馬鈴薯等多個百億級產業。堅持煤炭綠色轉型與新能源發展并重,擴大煤炭、新能源總量與組合優勢,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支持沙漠、荒地、沉陷區等可綜合利用地區培育壯大新能源全產業鏈。到2025年新能源裝機達到1.35億千瓦以上,占全區發電裝機一半左右。
(八)提升產業平臺功能。依托各類開發區、產業集聚區、農牧民工返鄉創業園等平臺,優化土地、用水、能耗、數據等資源配置,促進縣域產業集中集聚發展。深入推進“五個大起底”行動,推動產業集約節約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城重點打造“一縣一園區”,鼓勵通過“一區多園”發展方式,優化整合縣城周邊產業園區,到2025年開發區畝產效益比2020年提高20%。推動縣城中小企業孵化園、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加大園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及標準廠房等生產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鼓勵農牧民工集中的產業園區及企業穩定增加縣城就業崗位。支持依托行業重點企業建設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鼓勵建立跨行業技術創新聯盟、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九)健全商貿流通網絡。圍繞產業融合、區域發展、公共服務、內外聯通需求,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城建設自治區級物流樞紐。支持在縣城建設規模適度、功能完善的綜合商貿物流集散中心和快遞物流分撥中心,設立工業品和農產品分撥中轉地。鼓勵合理半徑內跨縣域建設分工合理、布局完善的一體化商業網絡體系。優化整合城鄉分銷配送網點,暢通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渠道,推動冷鏈物流服務網絡向農村牧區延伸。改善農貿市場交易棚廳等經營條件,鼓勵有條件縣城為農牧民提供公益性農產品交易場地。
(十)推動消費提檔升級。規劃建設消費集聚區、體驗中心和城郊大倉,改造提升百貨商場、大型賣場、特色商業街,構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大力發展潮流夜市、民生早市、城鄉集市等消費場景。鼓勵支持“老字號”傳承保護、創新發展。促進縣城消費業態升級,大力發展“互聯網+”消費業態,舉辦網上年貨節、雙品網購節等活動,開展乳制品網絡銷售雙百億專項行動。推進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發展。優化劇院影院、美術館、音樂廳等文化場館布局建設。
(十一)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完善職業技能培訓市場化、社會化發展機制,統籌發揮企業、職業學校、技工學校作用,開展縣城職業技能培訓場地和設備共建共享試點、重點制造業產訓融合試點。強化農牧民工職業技能和創業培訓,廣泛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培訓,發展“互聯網+培訓”,擴大農村牧區轉移勞動力、脫貧人口、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培訓覆蓋面。強化縣域公共就業服務供給,支持縣城集中建設覆蓋全域的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實現就業創業咨詢、就業失業登記、職業介紹、用工指導等服務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推動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建設職業技能培訓線上平臺。落實好培訓補貼政策,暢通培訓補貼直達企業和培訓者渠道。鼓勵農牧民返鄉創業。
四、完善市政設施體系,夯實縣城運行基礎支撐
(十二)完善市政交通設施。樹立“窄馬路、密路網”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完善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打通各類“斷頭路”,健全配套交通管理設施和交通安全設施。支持有條件縣城建設自行車道和步行道慢行系統,倡導綠色出行。推進主要公共建筑、綜合客運樞紐配建停車場、路側停車位設施升級改造,建設停車信息平臺,解決人流密集區停車難問題。順應新能源汽車發展需求,支持有需求的縣城建設充電樁。加強公路客運站土地綜合開發利用,拓展客運站“運游”功能,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綜合效能。完善公共交通場站布局,優化公交站點布設。
(十三)暢通對外連接通道。加快補齊城區道路與外界路網聯通短板,提高通行便利度。提高縣城與周邊城市互聯互通水平,擴大干線鐵路、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覆蓋面。推進縣城市政道路與干線公路高效銜接,開展干線公路過境段、進出城瓶頸路段升級改造。支持有需要縣城開通與周邊城市的城際公交,開展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
(十四)健全防洪排澇設施。全面普查排水管網設施,建立城市排水系統信息數據庫,建設和改造排水管網及泵站、排澇通道,整治河道、湖塘、排洪溝和道路邊溝,確保與管網排水能力相匹配。充分利用天然河湖、濕地等自然生態空間,提升水源涵養和調蓄能力。因地制宜建設透水鋪裝,提高城市可滲透地面面積,促進雨水資源化利用。實施雨水源頭減排工程,鼓勵有條件縣城創建海綿示范城市。完善堤線布置和河流護岸工程,合理建設截洪溝等設施,降低外洪入城風險。
(十五)增強防災減災能力。采取搬遷避讓與工程治理等手段,防治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提高建筑抗災能力,開展重要建筑、老舊建筑抗震鑒定及加固改造。推進公共建筑消防設施達標建設,補齊消防栓、蓄水池、微型消防站等配套設施短板。完善縣城生命通道系統,合理布局應急避難場所,強化公園、體育場館等公共場地、公共建筑應急避難功能,完善供水、供電、通信等城市生命線備用設施。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原則,分級分類建設縣城災害監測體系,提高預警預報水平。加強區域應急救災和搶險救援能力建設,強化應急物資儲備,打造專業化、職業化應急救援隊伍。
(十六)有序推進老化管網改造。開展老舊管網改造普查,適度超前建設新管網。全面推進老化燃氣管道更新改造,重點改造不符合標準規范、存在安全隱患的燃氣管道、燃氣場站、居民戶內設施及監測設施,對城區住宅小區、人口密集地區燃氣管道進行全面安全排查。積極推進老化供熱管道更新改造和供熱計量改革,到2025年完成建設年限15年以上供熱管網改造。大力推廣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推進天然氣、電力和可再生能源供暖,到2025年縣城集中供暖比例達到93%以上。以提高縣城供電質量和可靠性為重點,升級改造配電網絡。推動必要路面電網及通信網架空線入地。實施“從源頭到龍頭”全流程公共供水保障,提高水質監管能力,有序推進水質不穩定達標水廠及老舊破損供水管網改造。
(十七)推動老舊小區改造。按照基礎類應改盡改、完善類能改多改、提升類積極推進原則,力爭到2025年基本完成2005年前建成老舊小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77萬戶。以滿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為重點,改造提升小區內部及與小區直接相關的供排水、供氣、供熱、強弱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同步實施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因地制宜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改造。推進相鄰片區聯動改造,科學布局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加強便民服務設施、公共空間共建共享,推進養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務便捷供給。統籌推動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城中村改造,完成棚戶區改造3萬套。
(十八)推進數字化改造。推動5G網絡規模化部署,建設高速光纖寬帶網絡,到2025年縣城開通5G網絡并具備千兆光網服務能力。加強智慧城市建設統籌管理,堅持統一規劃建設、分步實施,鼓勵有條件縣城開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建設,有序推行縣城運行一網統管、一網通辦,促進市政公用設施及建筑等物聯網應用、智能化改造,部署智能電表和智能水表等感知終端。推進學校、醫院、圖書館等資源數字化。依托“蒙速辦”、“12345”等政務平臺,推行政務一網通辦、公共服務一網通享。
五、強化公共服務供給,增進縣城民生福祉
(十九)完善醫療衛生體系。編制縣域衛生規劃,落實分級診療制度,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為目標,推動醫療資源下沉。強化縣級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推進縣級醫院(中醫院、蒙醫院)提標改造,提高傳染病檢測診治和重癥監護救治能力。支持建設綜合性醫院、中醫院(蒙醫院),支持中醫院(蒙醫院)開展特色技術診療工作。支持縣域人口達到一定規模旗縣完善縣級醫院,推動達到三級醫院設施條件和服務能力。探索縣域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有效模式。推進縣級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配齊疾病監測預警、實驗室檢測、現場處置等設備,提升縣級疾控中心現場檢驗檢測、流行病學調查、應急處置等能力。推進婦幼保健機構標準化建設,完善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設施設備,全面改善病(產)房、新生兒室等診療環境和設施設備條件,配齊具有資質醫務人員。建立對薄弱縣級醫院幫扶機制,持續開展三級醫院對口幫扶縣級醫院活動。落實鄉村醫生待遇保障,穩定鄉村醫生隊伍。
(二十)擴大教育資源供給。發揮縣城紐帶作用,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強學位緊缺縣城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擴大優質公辦義務教育資源,增加公辦義務教育學位供給。落實農牧民工隨遷子女入學和轉學政策,保障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權利。到2025年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驗收的旗縣(市)達到20%左右。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全面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建設一批示范高中和縣域優質特色高中。到2025年高中毛入學率力爭達到95%以上。實施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打造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深入推進產教融合。落實“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實施方案,到2025年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分別穩定在85%和55%以上。
(二十一)發展養老托育服務。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建設。開展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行動,到2025年護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擴大普惠養老床位供給,扶持護理型民辦養老機構發展。推進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建設嵌入式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開展縣城醫養結合示范。發展銀發經濟,鼓勵研發適老技術和產品,培育智慧養老等新業態。支持有條件幼兒園按照托育機構設置標準單獨招收2至3歲幼兒,舉辦托育班,推動托幼一體化服務,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幼兒托位數達到4.5個以上。嚴格落實城鎮小區配套園政策。
(二十二)優化文化體育設施。推動縣城高清電視節目分發平臺和傳輸建設,推進數字廣播電視覆蓋和入戶接收。發展縣城智慧廣電公共服務平臺和融媒體中心,完善廣播電視服務平臺媒資共享網,提高優秀廣播電視節目供給能力。完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場館功能。建設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公共體育場、健身步道、公共足球場地、戶外運動場地等公共服務設施,鼓勵具備開放條件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場地設施免費或低收費向社會公眾開放,鼓勵社會力量承接公共體育場館運營管理。創建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開展品牌賽事活動。
(二十三)完善社會福利設施。適應殘疾人服務需求,科學確定專業化殘疾人康復、托養、綜合服務設施結構和分布,優化資源配置,確定適宜建設規模。支持人口較多的旗縣(市)建設民政精神衛生福利機構,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精神衛生福利設施建設與運營。推動兒童福利機構納入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定點機構,建設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和保護工作站,支持建設具有專業水平兒童福利類社會組織。充分利用現有社會福利設施建設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站或救助站,實現救助管理服務網絡全覆蓋。探索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一點多用”,統籌設立幼兒園、托育點、養老服務站、體育健身設施、微型消防站、食堂和公共閱讀空間。推進家政服務進社區,支持第三方機構參與運營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推進殯葬服務設施建設。
六、加強歷史文化和生態保護,提升縣城人居環境質量
(二十四)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縣城建設更新要充分體現歷史文化內涵,注重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和歷史文化街區,加強重點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進長城、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和遼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加強革命文物、紅色遺址、文化遺產保護,活化利用歷史建筑和工業遺產,保護好歷史地段、自然景觀、人文環境。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縣城建設,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旅游休閑縣城和街區。全面提升城市設計水平,嚴禁隨意拆除老建筑、大規模遷移砍伐老樹,鼓勵建筑設計傳承創新。推進歷史文化建筑測繪工作。
(二十五)打造藍綠生態空間。完善生態綠地系統,依托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基底建設生態綠色廊道,利用周邊荒山坡地和污染土地開展國土綠化。堅持簡約適用,實施“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行動,因地制宜建設街心綠地、綠色游憩空間,審慎推進郊野公園建設,引導中心城區“留白增綠”。加強河道、湖泊等濕地生態和水環境修復,合理保持水網密度和水體自然連通。加強黑臭水體摸排和治理,開展河湖岸線生態化改造,恢復和增強水體自凈能力。
(二十六)推進生產生活低碳化。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引導非化石能源消費和分布式能源發展,在有條件地區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逐步提高縣城清潔能源消納比例。加大主要污染物治理力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深入推進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廣裝配式建筑、節能門窗、綠色建材、綠色照明,全面推行綠色施工,到2025年綠色建筑全面實現,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長趨勢得到有效控制。推動公共交通工具和物流配送、市政環衛等車輛電動化,鼓勵有條件縣城開展氫能汽車使用試點。大力推廣節能低碳節水用品和環保再生產品,減少一次性消費品和包裝用材消耗。持續開展“光盤行動”
(二十七)完善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具備條件的縣城要加快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分類運輸系統,有效銜接分類投放端和分類處理端。統籌規劃布局中轉站點,改造不達標垃圾房和轉運站,加強對運輸環節的監管力度。做好垃圾焚燒設施選址,推動建設“鄰利”型焚燒設施。生活垃圾日清運量超過300噸的縣城,加快完善生活垃圾焚燒設施,支持生活垃圾日清運量不足300噸縣城開展分散式、小型化焚燒處理設施試點示范,鼓勵跨縣域、城鄉統籌建設焚燒處理設施。推進廚余、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支持地級城市廚余、餐廚垃圾處理覆蓋相鄰合理半徑縣城。推進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到2025年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推進危險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在有條件縣城開展廢鉛酸蓄電池集中收集和跨區域轉運試點。健全縣域醫療廢棄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嚴格收集、轉運、處置流程,穩步提升縣域醫療廢棄物收集覆蓋率和無害化處理率。推進大宗固體廢棄物區域化、園區化綜合利用。
(二十八)增強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實施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行動,完善城中村、老舊城區、城鄉結合部等污水收集管網,增補污水收集管網空白區。開展老舊破損和易造成積水內澇問題污水管網、雨污合流制管網診斷修復更新,有序推進管網錯接混接漏接改造,實施雨污分流改造,提升污水收集效能。以現有污水處理廠提標升級擴能改造為主、新建為輔,加快補齊處理能力缺口,到2025年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黃河干流沿線縣城實現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全覆蓋。結合水資源供需,系統規劃城鎮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合理確定再生水利用方向,優水優用,推動實現分質分對象供水。鼓勵有條件縣城建設資源能源標桿再生水廠。推進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置,逐步壓減污泥填埋規模。到2025年縣城可再生水利用率、污泥無害化處理率明顯提高。
七、提高縣城輻射帶動鄉村能力,促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
(二十九)推進縣城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從城郊鄉村起步,逐步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建立城鄉統一的基礎設施管護運行機制。加強農村牧區公路建設,推動城鄉路網一體規劃設計,推進農村牧區公路提質改造和資源路、旅游路、產業路建設,完善縣鄉村(戶)道路連通,推進建制村通雙車道和客運站場建設,在有條件地區開展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試點,加快實現縣鄉村道路聯通和城鄉客運一體化。推進城鄉客貨郵融合發展,整合快遞物流資源,加強站點建設。推動市政供水供氣供熱管網向城郊鄉村及規模較大鎮延伸,在有條件地區逐步推進近郊城鄉供水一體化。逐步推進5G網絡和千兆光網向鄉村延伸。建設以城帶鄉垃圾收集處理系統,逐步推進市政污水收集管網向合理半徑較大鎮和自然村延伸。
(三十)推進縣城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深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推行派駐、巡診、輪崗等方式,鼓勵有條件地區、偏遠地區發展遠程醫療,提升非縣級政府駐地較大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推動農村基層定點醫療機構醫保信息化建設,加強醫療保障基金監管。有條件縣城可提供村衛生室運行經費補助,分類落實村醫養老保障、醫保等待遇。扎實推進城鄉學校教育聯合體建設,深化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強化旗縣(市)、蘇木鄉鎮、嘎查村教育資源供給三級統籌,推進縣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促進優秀骨干教師在學校間均衡配置。改善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條件,落實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多渠道加快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建設,辦好特殊教育、鄉鎮公辦幼兒園。推進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協調發展,構建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發展鄉村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推廣農村互助養老、牧區養老服務等新模式,穩步提高農村牧區養老服務機構覆蓋率。
(三十一)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易地扶貧搬遷大中型集中安置區為重點,完善防返貧監測幫扶機制,落實醫療保障、社會救助、產業就業等幫扶措施,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支持脫貧地區完善產業基礎設施,將符合條件脫貧地區納入優勢特色產業帶、產業集群重點范圍,鞏固光伏扶貧工程成效,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多措并舉促進脫貧人口增收,加大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培育力度,健全聯農帶農機制,落實好就業幫扶各類補助政策,延續支持幫扶車間優惠政策。深化京蒙勞務協作,深入開展“萬企興萬村”活動。統籌政策資源,加大對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支持力度,實施一批補短板促發展工程項目,做好安置區產業培育、就業幫扶、社會融入、社區治理、戶籍管理等工作,促進搬遷脫貧人口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
八、深化體制機制創新,為縣城建設提供政策保障
(三十二)健全農牧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落實取消縣城落戶限制政策,全面實行居住證制度,保障居住證持有者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基本公共服務。以新生代農牧民工為重點,推動社會保險參保擴面。督促企業履行為農牧民工繳納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費義務,引導靈活就業農牧民工依法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牧民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鞏固農村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推進農村牧區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建立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農牧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規模掛鉤機制,重點支持吸納農牧業轉移人口落戶多的縣城。
(三十三)建立多元可持續的投融資機制。利用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銀行工作機制及國家專項企業債券發行支持政策,聚焦準公益性項目和經營性項目,優先將符合貸款和發債條件項目報請國家支持。定期組織銀企對接,爭取金融機構特別是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支持。深入開展沉淀資金大起底專項行動,盤活“沉睡”資金。自治區設立的相關專項資金對符合政策和支持范圍的縣城城鎮化項目優先安排、重點支持。支持縣城采取多種靈活方式,有效盤活不同類型的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規范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穩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鼓勵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等參與縣城建設,引導有條件地區整合利用好既有平臺公司。
(三十四)建立集約高效建設用地利用機制。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劃定縣城、建制鎮開發邊界管控線。扎實開展批而未供、閑置土地大起底消化處置行動,力爭將67.94萬畝批而未供、閑置土地全部盤活。鼓勵采用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供應等方式供應工業用地。依法依規轉變土地出讓方式,合理確定開發用途、規模、布局和項目用地準入門檻,產業用地盡快實現“標準地”出讓,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提高土地資源收益。穩步推進五原縣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工作,探索符合實際的土地延包辦法。穩慎推進農村牧區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做好烏蘭浩特市、開魯縣、五原縣農村牧區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推進阿榮旗、開魯縣、五原縣、察右后旗、烏蘭浩特市、伊金霍洛旗等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盤活利用試點各項工作。
九、組織實施
(三十五)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建立自治區負總責、盟市旗縣抓落實、多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要加強統籌協調,會同有關部門單位探索建立專門針對縣城的統計指標體系,及時掌握縣城發展情況,強化政策保障和工作指導,推動各項任務有力有序有效落實。盟市、旗縣要強化主體責任,推深做實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
(三十六)推動示范先行。穩步推進滿洲里市、寧城縣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示范。在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開展自治區示范,制定示范方案、明確示范任務,打造國家和自治區發展樣板。設立新型城鎮化建設專項資金,支持城鎮化建設。適時對示范情況進行總結評估,總結典型經驗和有效做法,推廣可復制的模式及有效路徑。
(三十七)強化規劃引領。科學編制和完善縣城“一縣一策”建設方案,明確縣城建設總體要求、重點任務、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研究確定重大項目建設清單,精準補齊短板弱項,防止盲目重復建設。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會同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對建設方案逐一進行研究,指導督促各地抓好落實。
電話:15304766660、18647165591 QQ:755580478